《丝路香养十七讲》☯️第四讲:通神的香料与欲望创造的历史

时间:2018-11-28 16:17:39   作者:中国香灸集团有限公司   来源:中国香灸集团有限公司   阅读:9000   评论:0
内容摘要:【第四讲开篇语:意大利人哥伦布为香远航】

《丝路香养十七讲》☯️第四讲:通神的香料与欲望创造的历史



    【<第四讲开篇语:意大利人哥伦布为香远航>】中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又到了秋高气爽的日子,暖暖的阳光洒在风景迷人的欧洲草原上。经过一个夏季丰美水草的滋养,草原上的牛羊膘肥体壮。对于辛勤了一年的牧民来说,又到了收获的日子。为了确保漫漫寒冬里牛羊肉的供应,同时也为了减少饲料消耗,牧民们只能将牛羊宰杀,做成长期保存的腌肉。但是,制作上等的腌肉怎么能少得了香料的陪伴?胡椒、肉桂和丁香都是必要的原料。千年以来,神秘东方的香料、茶叶、陶瓷、丝绸等贵重商品一直通过丝绸之路,从遥远的亚洲来到欧洲。这里的王公贵族们,被精美的瓷器和迷人的香料深深的征服。要是没有这些东西,生活还有什么品质可言?但是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1299年,奥斯曼帝国横空出世,它横跨欧亚大陆,控制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长达600年。本来交点过路费也没什么,但偏偏信奉基督教的欧洲贵族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水火不容。想从我这儿过商品,没门!绕道阿拉伯吧。可红海彼岸的阿拉伯,又何尝是友邻呢?眼见冬天又要到了,而腌制上等牛肉的香料却一天天匮乏,即使价格上涨都买不到。习惯了用亮闪闪的银餐具叉起牛排的贵族老爷们,又怎么能受得了这个!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向上帝祈祷:请给我香料吧,没有香料的日子我受够了!或许全能的上帝听到了子民的呼唤,于是决定派遣一名使者,将东西方连接起来,拯救在香料中挣扎的人们。懂事儿的天使端上一个盘子,上帝从盘中翻起一块牌子,上面赫然写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此,这个出生在意大利的小伙子,就注定要扬名立万,名垂青史了。航海是一件耗费大量金钱的活动,哥伦布一个穷孩子,要想横渡波诡云谲的大西洋,谈何容易?他决定寻求国王和贵族的资助,他先后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的国王写信,向国王阐述航海的目的和收益,但各国国王都拒绝了他。哥伦布要求得到海军司令的头衔,航海发现10%的收益以及发现地总督的职位和继承权,这让国王们觉得这小子胃口太大。不就是个骗子嘛!谁能保证你不是带着我的船队,拿着我的钱,吃着火锅唱着歌就逃之夭夭了呢。倍受冷遇的哥伦布并没有气馁,东方不亮西方亮,他又给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写信,希望得到资助。伊莎贝尔女王一代天骄,绝非凡品,哥伦布的提议引起了她的注意。但是慎重的女王也没有立即同意,而是将哥伦布引入皇家科学院供养起来。6年后,女王和她英俊的丈夫——斐迪南国王一起,消灭了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的穆斯林国家格林纳达,完成了一统西班牙的大业。女王想起了哥伦布的提议,经过认真的讨论之后,1492年,女王与哥伦布签订了《圣塔菲协议》。任命哥伦布为海军元帅,率领3艘帆船向西航行,发现占领新的岛屿和陆地。女王允诺他成为新领地的总督且可以继承,并将得到探险收益的10%,而且任何前往新领地的船只,哥伦布都可以获取1/8的利润。女王的允诺是十分慷慨的,哥伦布立即建造船只,招募水手。但是西班牙刚刚经历一场战争,财政十分紧张。女王目光长远,她知道航海可能为西班牙带来巨大利益,应该全力支持哥伦布,为此女王将自己的首饰拿出来变卖,换成造船的资金。我想那一刻哥伦布的内心一定感动万分,有这样的伯乐,何愁没有千里马呢?149283日,三艘帆船打造完工,哥伦布带着呈给印度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87名水手,踏上了征程。一路上他们见到了蓬勃的日出,看到了汹涌的海浪,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洗礼,也熬过了危险的乱流。终于在70多天以后,哥伦布看到了一截漂浮的芦苇。他兴奋的大叫起来,有芦苇就一定有陆地!他是对的,1012日船队看到了地平线。啊,神秘的东方,我终于找到你了!哥伦布惊喜的说道。实际上哥伦布到达的是中美洲地区的巴哈马群岛,但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就是寻找遍地黄金的东方大陆。他一直认为到达的陆地就是印度,并且深信不疑,到死都未曾改变。哥伦布成功了!在考察了多个岛屿并宣示了女王的主权之后,1493315日,哥伦布的船队满载货物返回西班牙,货物中包括美洲特有的农作物烟草、玉米、马铃薯等。女王兑现了承诺,但女王显然获得的更多。从此以后,西班牙船队浩浩荡荡的在欧洲和美洲之间往来不绝。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186吨白银和200多吨黄金,而同期世界金银的总产量也不过才450多吨。西班牙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成为世界的霸主。哥伦布获得了财富、权力,实现了梦想,而伊莎贝尔女王获得了一个新大陆!直到今天,很多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还是西班牙语。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他能不能撬动我不知道,但哥伦布显然是一个撬动了人类历史的人!


☯️邱天道研究员如是说:这一讲开篇我是从哥伦布为了香料(财富、权力、梦想)与伊莎贝尔女王的美好约定讲起,我查了一下资料是1492417日,西班牙王室和哥伦布签订协议,资助其航海。西班牙王室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得到丰富的香料。协议中规定:远航所得香料等物,任哥伦布取十分之一,余者归王室所有。西方人最渴求的香料,包括胡椒、丁香、豆蔻、肉桂。香料,不仅带来帝国的兴衰,也带来新大陆的发现。可惜,美洲没有哥伦布想象中无穷无尽的香料。而哥伦布本人对香料的了解也有限。例如在到达加勒比海时,他在日志中谈起香料:但是我不认识它们(肉桂树),这一点使我颇感遗憾。”1498年哥伦布在第3次航行美洲时于8月到达格林纳达岛,但未登陆。而这里,恰恰是长满豆蔻的西方香料群岛。历史与哥伦布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数次远航,最终没有到达盛产香料的东方。却在追寻香料之路中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当他晚年在凄苦交加中死去时,心中怕是仍怀着遗憾吧!今天的人们已无法想象那时香料的昂贵程度。与哥伦布同时代的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1499年率领满载香料的船队从印度返回葡萄牙,此行所获纯利润竟达航行费用的60倍。即使是20年后的麦哲伦那次悲惨的环球航行,历时3年零16天,出发时的275人,归来时仅剩31人。但原来5条船中仅剩的一条回到西班牙的船,由于装满了香料,出售后得到的钱,偿还远航的全部费用外,竟还有多余。如此巨大的利润刺激下,冒险家们一个接一个地上路了。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找到盛产香料的地方,开辟海上贸易航线。然而,在寻找香料的过程中,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各大洋中一系列的岛屿。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逐步搞清了地表上的海陆轮廓,并由此引发了殖民、物种传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掀开了一页又一页的历史新篇章。这场由舌尖味蕾引发的地理大发现,对中国人来讲,既缺乏需求的动机,也没有推动的动力。中国人很早就解决了菜肴的味道问题。胡椒、肉桂、丁香、豆蔻、檀香这些西方人奉为珍宝的香料,在中国要么本土产,要么有替代品。而且东南亚出产香料的岛屿,距中国既近,又满布着中国移民,实在无需探索。西方人对香料的追求,导致了地理大发现。难道不可以说:对味道的追求推进了历史吗?


《丝路香养十七讲》☯️第四讲:通神的香料与欲望创造的历史 


    【<第一节欧洲人发现香料来自神秘的东方>】一种物品引发的极度欲望,单单用其使用价值本身是无法理解和解释的。如果香料仅仅是作为调味品,永远不可能带来世界的开端 一般意义上说,历史是由人类集体创造出来的。然而,回顾历史,人们更多时候看到的是,欲望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么是权力的欲望,要么是权利的欲望……才推动了人类的征服、求索……进而带来了历史的发展与进步。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人将此定位为世界的开端全球化进程的开始,赋予它的历史意义不可谓不重大。然而,推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动力似乎又如此的不接地气”―寻找传说中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地方。当哥伦布开启这次创造历史的伟大航行时,竟然是揣着香料梦想上路的。香料是推动欧洲国家去发现探索世界的催化剂,对香料的渴望和欲求激发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全球探索,也就成为了开启世界开端、改变世界的原动力。 对于香料的渴求和欲望,缘何能够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动力?过去的解释大致是,欧洲中世纪末期的食物容易腐化,香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掩盖异味,还可以起到反腐保鲜的作用。然而,这种解释仍然无法让我们理解当时香料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分量。所幸,澳大利亚学者特纳撰写的《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解决了这一困惑。一种物品引发的极度欲望,单单用其使用价值本身是无法理解和解释的。如果香料仅仅是作为调味品,永远不可能带来世界的开端。特纳告诉我们,哥伦布时代的欧洲人对香料的渴求,更多的是基于某种神秘的想象。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数千年间,欧洲人一直在使用东方的香料。香料来自神秘的东方,为这种想象提供了空间。而欧洲中世纪时,人们笃信不但天堂飘着香料的味道,基督教众神本身也都带有香料气。当时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大量香料被带到天国,因此上帝、基督、圣母玛利亚和圣徒们、圣灵和死去的帝王,都带着香料之气。基督教为只有天堂里才充满着香料气息的想象提供了可能,基于此逻辑,那么如此尤物就必然产自天堂。所以,当哥伦布向西航行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是在向天堂航行,如果能够找到香料,那么事实上就证明他来到了天堂。可怜的是,直到去世的时候,哥伦布仍然固执地认为,他离天堂只差毫厘。同样是基于这种神秘的想象,欧洲人认为香料具有圣洁之气。在基督徒丧葬火化时,必须香味越浓越好,把香料涂抹在尸体上或者同尸体一起焚烧,有着赎罪的意涵,意味着凤凰涅槃死后重生。香料也是欧洲贵族彰显身份的象征。在欧洲基督时代前的希腊时期,就有一条自印度通达欧洲大陆的香料之路,不过当时输入到欧洲的香料数量较少,自然是一种奢侈品象征。直到罗马帝国时,随着香料的大量涌入后价格下降。但是,尽管如此,对罗马人而言香料仍是品味、显赫和财富的象征,是罗马帝国贵族显示排场的法宝。以至于罗马帝国后期的哲人批评,香料使人变得虚弱,消磨阳刚之气,导致罗马帝国的奢靡之风。那时候欧洲人甚至用香料来治病。在欧洲黑死病爆发时期,人们佩戴装有香料的香盒,认为可以抵制瘟疫。当时主导欧洲的医学学说还是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组成,维持四体液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四体液脱离自然的正常状态是发生疾病的原因。依据体液学说,人的衰老是内部热力不断减少的过程,而使用具有温热作用的香料足以延缓衰老过程。同时,香料具有壮阳的效果,也有催情剂的作用,给历史上最为担忧生育能力的中世纪贵族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慰藉。香料后来失宠了。原因显得很吊诡。欧洲人最初对香料的狂热欲求,开启了纷纷涌向东方寻找香料的历史,也陆陆续续见证了几大帝国的兴衰历史。几百年的反复争夺之后,却使香料的产地扩散,产量剧增,再也无法成为帝国的摇钱树了。香料的失宠也因为新航路开辟后,用作各种口味调剂的蔬菜的出现,取代了香料的功能。如美洲红辣椒的引进迅速取代了胡椒的地位。而1617世纪时人们产生了新的嗜好,先是烟草风靡全球,随后则是咖啡和茶,这些商品比香料更加有利可图。而随着香料在基督教中所代表的象征意义的消失和欧洲消费主义的发展,贵族们彰显地位的消费品则转向了首饰、音乐、服装、住房、艺术和交通工具。而新的时代的到来,人们烹饪偏好的改变,则完全使香料烹饪功能丧失殆尽。欧洲中世纪的烹饪寻求的是食物味道的转化,后来寻求的则是食物的原汁原味。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认为香料的浓烈只适合味觉粗糙的东方人去吃。随着民族意识的盛行,食物被贴上了民族优劣的标签,香料则被欧洲看作是来自异域(东方)的标志,只有乐于感官享受的东方人才热衷于此。与之相反,欧洲理性主义时代最为贬斥的就是追求感官,而不诉求理性。


☯️邱天道研究员如是说:人们都知道丝绸之路,但知道香料之路的人却很少。香料之路起点是盛产香料的东南亚,终点是欧洲。当年,哥伦布、达·伽马为了探索这条路导致了地理大发现。实际上,那些伟大的发现只是他们寻找香料和黄金时的副产品。公元1492年的春天,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意大利布商的儿子,在认真读完《马可波罗游记》后,决定从水路去往神秘的东方。在他的极力游说下,西班牙国王同意资助这次远航,并封他为大西洋海军大元帅。准他担任未来所发现岛屿与陆地的总督。他还将拥有新发现领土全部财物的十分之一,并且一概免税。这个人就是哥伦布。而他的心中,远航的最大动力却是来自遥远东方的香料,那才是真正的财富。


《丝路香养十七讲》☯️第四讲:通神的香料与欲望创造的历史 


    【<第二节宋代香料在宗教活动中使用尤盛>】随着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宋代经济进一步繁荣,特别是香药成为重要的进出口的重要物品,最高峰时其香药的贸易收入超过了国家收入的四分之一。还出现了专门运输香药的香舶。宋朝香料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异域名香,最为出名的有龙涎香、乳香、檀香、丁香、安息香、龙脑、苏合香、沉香、肉豆蔻等。宋王朝成立了专门的香药管理机构香药局,实行香药专卖制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宗教活动中香料更是不可缺少的常物。香料在佛教、道教、祭祀祖先等宗教活动中使用尤盛,已进入宋代社会宗教活动的诸多方面,被赋予一定的宗教功能,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下面我从一个侧面来展示宋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宗教生活画面及其宗教文化。1⃣️•香料与宋代佛教活动:自西汉末年起,佛教传入我国,并广泛流传。进入宋代,从上层贵族官僚至下层平民,佛教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佛事活动成为当时社会宗教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香料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宋代时,香料已用于雕塑佛像,如陶谷《清异录》卷下说以龙脑为佛像者有矣,但未见有着色者。接着又说汴都龙兴寺,僧乘惠宝,一龙脑小儿像,雕装巧妙彩绘可人。洪刍《香谱》卷上也记载:水盘香,类黄熟而殊大,多雕刻为香山佛像。同时小巧的檀香佛像也进入官僚及平民家中接受膜拜,如《宋史绎传》记载,(宋神宗)元丰初,陈绎做广州知州时,尝以白木换取市舶库中的檀香佛像,安置宅第中以便礼拜。另外,根据洪迈《夷坚志丙》卷第六记载,温州人张八居曾向客商购买檀香观音像,放置家中以供膜拜。龙脑、檀香等香料用于塑造佛像以及檀香佛像可以作为一种商品供人们买卖,正好说明香料与宋代社会佛教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敬拜神佛是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仪式,而焚香是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成为人们向神佛传递某种信息的一种媒介。潘永因《宋稗类钞》卷三八记载:“(赵清献公)每夜常烧天香,必擎炉默告,若有所秘视者。赵清献公心中的祈祷默告通过焚烧的天香飘向遥远的神佛。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记录了宋仁宗曾于庆历年间举行焚香祈雨的活动,仁宗皇帝庆历年,京师大旱,……召公对,帝喜曰:朕自卿得雨,幸甚。又曰:昨即殿庭雨立与拜,焚生龙脑()十七斤,至中夜,举体尽湿。庆历时,宋代已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辽、西夏的不断侵扰,外患加剧。作为统治中心区域的京师一带一旦因大旱出现大饥荒,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会严重威胁到宋朝统治,因而宋仁宗亲自焚香举行这一祈雨活动。在他焚烧的龙脑香中,多少包含着他祈祷风调雨顺,国家安泰,统治稳固的强烈愿望。洪迈《夷坚志甲》卷第四记婺源商人方客在芜湖经商遇见强盗抢劫相害时方曰:愿一言而死。问其故,曰:某自幼好焚香(礼佛),今箧中犹水沉()数两,容发箧。取之焚谢天地神祗,就死未晚。许之,移时香尽,盗曰:以尔可愍奉免一刀,只缚手足,缒以大石投诸水。方客临危时,心中祈求神佛保佑他能化险为夷,保全生命的强烈愿望通过焚沉香这一宗教形式充分表现出来。洪迈《夷坚志丙》卷第五记青田小令村民家妇年二十余,……为祟所凭,仍设一桌,置香炉,如人家供神佛者,每日焚香十余度,或沉或檀或柏子,和香之属,莫知所从。小令村民家每日焚沉檀香十余度,祈祷能驱除妇人身上的邪祟,保佑其家生活安宁。从以上两则故事可以看出,一方面平民百姓遇到困难或险境时,在无奈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焚香祈祷,幻想大慈大悲的菩萨来保佑自己,消灾降福,使自己生活平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另一方面也说明焚香礼佛在宋代民间已较为普遍。在寺院的一些佛事活动中,香料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它更是僧侣对神佛虔敬的一种表示。佛诞节是佛教的重大节日。寺院众多僧尼虔诚地用香料糖水举行浴佛活动,以纪念释迦佛的生日,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说: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同书卷十则记载,“(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遂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象,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另据《敕修百丈清规》规定,寺院在佛诞节香水浴佛之外,还须煎香汤,造斋饭供大众。四月十五日僧寺结制也是一项重要佛事活动,吴自牧《梦梁录》卷三说自结制后,佛殿起楞严会,每日晨夕,寺僧行持诵经咒、燃点世烛,焚热大香。”2⃣️•香料与宋代道教活动: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经五代十国战乱,出现了衰败景象。宋太祖、太宗及真宗等皇帝出于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需要,极力崇奉道教,使道教在宋代得以广泛流行,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为道教诸神加封号、赐真君。另一方面,兴造道观,礼优道士,而赏赐香料便是皇帝对道士优礼的一种表示,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1记载了宋真宗以香料等物赏赐道士贺兰栖真的情况:“(景德二年九月)有贺兰栖真者,不知何许人,为道士,自言百余岁……于是上遣中使诏如赴阙。及至,作二韵诗赐之,号宗玄大师,赉以紫服、白金、茶、帛、香、药。另外,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记宋徽宗崇宁年间建造道观神霄宫时,作为优礼道士的香料等物更加丰厚,到了随欲随给的地步:群道士无赖,官吏无敢少忤其意,月给币帛、朱砂、纸笔、沉香、乳香之类,不可累计,随欲随给。念珠是道士佩带的一种重要道具。宋代道士把香料用于制作念珠,称为香珠,宋人陈敬《陈氏香谱》卷四详细记载了香珠的制作过程:把零陵香、茴香、丁香、檀香、藿香、木香等多种香料晒干,和为细末,用白芨末和面打糊为剂,制为珠,趁湿穿孔,阴干后用青绳串连即成。当时道士盛行佩带香珠,所谓香珠之法见诸道家者,流其尚也!设道场斋醮、求福去祸、祈禳灾疫等,更是当时道教教事活动的重要内容,而香汤沐浴、焚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道教仪式,通过这一庄重的仪式来表达对道教诸神的虔诚和敬畏,祈祷诸神的佑助,以驱除鬼魔和灾疫。宋代统治者尤为重视这一仪式,如宋太宗在《缘识》诗中就倡导说:香汤沐浴更斋清,运动形躯四体轻,魔鬼自然生恐怖,神魂必定转安宁。再如《水浒传》第一回记述宋仁宗派洪太尉前往道教圣地——江西信州龙虎山,请张天师祈禳瘟疫时香汤斋供沐浴、烧御香等道教仪式更是栩栩如生:次日五更时分,众道士起来,备下香汤斋供。请太尉起来,香汤沐浴,换了一身新鲜布衣,脚下穿上麻鞋草履,吃了素斋,取过丹诏,用黄罗色祺背在脊梁上,手里提着银手炉,降降地烧着御香。……”另外洪刍《香谱》卷上也记载了当时道士用白茅香、符离香等香料煮汤沐浴这一道教仪式。在宋代民间的道事活动中,更多的是平民百姓日常焚香以敬神仙和祈祷,并成为一种习俗性的道教活动,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说北宋东京每岁清明日,放万姓烧香游观。七月十五中元节是道教的节日,宋代民间喜欢此日焚香祭鬼,有钱人家于家设醮焚香,饭僧以荐悼孤魂。3⃣️•香料与宋代祭天祀祖活动:对天地祖先的信仰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一种重要宗教信仰,因而宋代统治者除信仰佛道教之外,也重视对天地祖先的信仰和祭祀,一方面为天地设坛,为祖先设宗庙;另一方面经常举行祭祀天地祖先活动。在这些祭祀活动中,焚香往往标志着皇帝秉受天地祖先的神谕,给自己的统治披上一层君权神授的宗教外衣,企图达到稳固统治和长治久安的目的。据《宋史礼志四》记载,宋代皇帝每三年一次南郊祭天即昊天上帝,是皇家最隆重的祭典。皇帝亲自焚香合祭天地,祖宗并配,百神从祀。这些祭典已成为当时统治阶级政治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以至于宋廷在什么样的祭礼中用什么香,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宋史・礼志一》记载:周人以气臭事神,近世易之以香。按何佟之议,以为南郊、明堂用沉香,本天之质,阳所宜也;北郊角上和香以地于人亲,宜加杂馥。今令文北极天皇而下皆用湿香,至于众星之位,香不复设,巩于义未尽。在宋代民间,由于经常遇到自然灾害,平民百姓尤其重视对山川土地神祗的崇拜和祈祷。在各地大小城镇上,有五花八门的城隍庙供当地平民百姓焚香列拜。在乡村,土地庙崇拜十分普遍。由于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根本,因而农民百姓焚香祭拜土地神更是虔诚,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过上安定的生活。讲到这里,我还要说一下,香料药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国内尚无专著,香港则有林天蔚先生《宋代香药贸易》,资料丰富,论证严谨,涉及到香料药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读一读。


☯️邱天道研究员如是说:在宋代,香料在佛教、道教、祭祀天地祖先等宗教活动中使用尤盛,香料的使用相当盛行,既有焚香、香汤沐浴、香水浴佛,又有用香料制作佛像、念珠,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宗教生活的丰富多彩。其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则是焚香。一方面,焚香是这些宗教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仪式和内容;另一方面,焚香表现了人们与神灵天地祖先之间一种超自然的相互关系。人们在对神灵祖先表示敬畏的同时,似乎又在祈求神灵祖先予以回报,表现出功利性极强的信仰诉求。对于宋代统治阶级来说,出于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十分重视宗教活动。在袅袅香烟中其统治权力被赋予神授的宗教色彩,从而既可以达到以神权维护世俗政权的目的,又可以粉饰太平,维护自己的统治尊严。对于宋代社会平民百姓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受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很难有长期稳定的保障。一旦遇到旱涝灾害、战争、疾病、意外的危险等天灾人祸,他们的处境就非常艰难,甚至连自己和家人的生命也不能保全,因而他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忧愁、困苦和无奈,借助于焚香这一方式,祈祷神灵祖先的保佑,消灾降福,生活平安幸福,从而获取精神上的慰藉。由此可见,香料是宋代社会的佛教、道教、祭祀天地祖先等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常物,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功能,既丰富了当时社会的宗教生活,又增添了当时宗教文化的内涵。


《丝路香养十七讲》☯️第四讲:通神的香料与欲望创造的历史 


    【<第三节修心性的香文化成宋代的一种风潮>】焚香是最奇怪的,不论何时,只要看到一柱香,心灵就有了安定的力量;相信那香不只是一缕烟,而是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神借着那一缕烟,聆听了我们的声音。古时候,人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神灵,只有得到神灵眷顾人类才能繁衍生息。相近,而且焚烧时,香可以发散出芬芳气味,形成冉冉上升的烟雾,人们通过香气和烟雾可以把自己的夙愿传达给天地鬼神,所以心怀敬畏,燃香祭拜就成了人们对神灵最高礼遇。《尚书舜典》中曾记载大舜受禅让以后,在泰山上焚香祭拜的事件。由此可见以香的奉神明,在六千多年前就已形成。除了祭祀神明,人们还把香应用到了日常生活当中。《礼记》中: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先秦时少年拜见长辈先要漱口、洗手,整理发髻和衣襟,还要系挂香囊,避免身上的气味冒犯长辈。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要随身佩戴香物。等到六朝及唐代时,上层社会熏衣、熏被褥已成习俗。不仅女人的衣裙要熏香,士大夫的衣袍也要过这么一道手续。唐朝皇帝每年腊日(腊月初八)都会赏赐大臣美容化妆品,有时也要赏衣香。白居易的《早夏晓兴赠梦得》有云:开箱衣带隔年香说的便是隔年的衣香芬漫出箱外。后来民间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焚香也成了一项宗教仪式。在《无量寿经》、《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维摩诘经》等多部佛经都把沉香当做神圣贡品的记载。道教中也有三柱真香通信法,三界神明降福来的说法。在《降真香条》中也有:降真香,能辟一切不祥。的说法。根据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等资料记载,当时香料就达一百多种。其中常见的有麝香、乳香、龙涎香、沉香、笺香、檀香、白檀香、丁香、龙脑香、苏合香、鸡舌香、木香、茴香、藿香等数十种。在宋代,由于经济比前代更加发达,当时与东南亚诸国和阿拉伯等地的贸易兴盛,加上文化比前代更加灿烂,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因此,日常生活中香料的应用很广泛,除用于医药保健外,还用于烹调和化妆等许多方面。宋代丁谓的《天香传》是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书中讲到香除了奉神明还有可以达蠲洁”(去病、除疫、养生)的作用。唐宋时期,从草香到树脂香的进入,香料也变得丰富。合香成为主流,由多种中药材按照一定比例配比而成合香,在燃烧后,各种药材会随着香气进入人体,从而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效果。如《神农本草经疏》中的口鼻得芬芳清阳之气,则可除恶气,安脾胃。又或者《苏合香疏》中又说:凡香气皆能辟邪恶,其走窍逐邪,通神明,杀鬼精,除魇梦,去温疟虫毒,亦能开郁。这都是古人以香养身的最佳例证。《大学》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缕清香,可以使人身心平静,性格恬淡,逐渐摆脱一些或有可无的负担和累赘,使人心无杂念,不受外界侵扰,提神醒脑,除烦去燥,除秽除昏,从而达到沉静、空净、灵动的境界。从唐末开始,人们就在香的应用中增加了一项修心性属性,这种情韵始终是明清人士力求保持的一种雅尚。宋代有专门的香类书籍,其中记载的拟花香方就包括花香、杏花香、兰花香、木樨香、野花香等。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就是描写焚香时的情景。焚香的香气形如花香,香烟似缥缈的云雾,眼观雾,鼻观花,究其实质,终不是花与雾。所谓花非花,雾非雾。文人对香道的推崇至高,以至于焚香与点茶、插花、挂画一起,成为文人四大雅事,且居首位。文人们不仅喜欢焚香,也喜欢制作合香,还愿意赞颂香料。苏东坡留下的东坡闻思香、二苏旧局;韩琦的返魂梅香;黄庭坚创制的意合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等。黄庭坚更是写下了经久传颂的《香十德》。宋代有多部香药典籍问世,丁谓的《天香传》是最早的关于沉香的典籍。还有沈立的《(沈氏)香谱》、洪刍的《(洪氏)香谱》等。香炉形制的创新。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高峰,与之相应,瓷香炉大量出现且造型多变。折沿炉,鬲式炉,竹节炉,狻猊炉,鸭炉等。兽型熏炉造型精巧,焚香时,香烟从兽口吐出。如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宋代的这种修心性的用香方法是后代一直追寻的一种境界。黄庭坚、苏东坡、丁谓、范成大等这些宋代的士大夫,把修心性的香文化打造成一种风潮,合香、填词、作诗,风雅至极,并后世明清影响深远。从祭祀到日常生活,到养生保健,再到修身养性,焚香,与插花、饮茶、弈棋等源于中国的生活艺术,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富诗情画意的篇章。


☯️邱天道研究员如是说:香料在宋代多被称作香药,这是因为香料在中国古代经常入药使用。宋代官方所编《圣惠方》中以香药命名之方剂即达120 方之多,如乳香丸、沉香散、木香散、沉香丸等。宋以前,除朝贡外香料的进口不多,种类也较少,因而使用并不广泛,一般仅限于上层社会官僚贵族使用。但进入宋代之后,香料来源充足,种类多样。当时进口的香料就达一百多种,其中常见的有乳香、龙涎香、龙脑香、沉香、檀香、白檀香、丁香、苏合香、麝香、木香、茴香、藿香等数十种。宋代香料的用途很广,可以入药、食用、化妆、熏衣、敬神、制烛、卫生、乃至建筑等等。南宋杭州市民生活,富室人家对其起居宅第的营建,常常一掷千金,毫无吝惜,珍贵的沉香木和檀木,远从热带地方带来。香料能够给宋朝政府带来可观的收入,所以宋朝政府是鼓励香料进口的。绍兴元年诏:广南市舶司抽买到香,依行在品答成套,召人算请,其所售之价,每五万贯易以轻货输行在。由于利益很大,为了鼓励香料的进口,政府不惜以官职作为奖赏。进口香料中有些特别贵重。有一条史料说:海贾鬻真龙涎( ) 二钱,云三十万贯可售,鬻时明节皇后 ( 1088 年- 1121) 许酬以二十万贯,不售。但是多数香料是一般大众能够消费得起的。《宋史·食货志七》记载:宋代乳香分为一十三等,价格在一贯至数十贯之间不等,在民间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之内。基于此,说明进入宋代,香道迎来了鼎盛发展。香料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王公贵族,而是开启了全民普及的模式。


《丝路香养十七讲》☯️第四讲:通神的香料与欲望创造的历史 


    【<第四节郑和下西洋竟然带回那么多香料>】古代天然香料资源有限,有些甚至非常名贵,是否拥有氤氲的生活氛围往往是区分皇亲贵族与平民百姓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哪个朝代的宫廷都是用香大户,明宫廷也不例外,其用香的名目与数量甚至过之前代。据记载,仅太岳、太和山宫观所用的降真诸香,每三年就需7000斤,甚至更多,景泰六年(1456)太医院一次就需香料5170斤。到世宗(15211566)初,宫廷就买了沉香、降香海漆诸香达到十多万斤,但还是不够使用。郑和二十八年间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航程一次比一次远,甚至到达非洲东海岸、赤道以南的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可见郑和下西洋比之前代商人走得更远,极大地扩展了明朝海外直接贸易的范围,不仅带回了无数的奇珍异宝与各地的特产,而且扩大了中原与西洋的联系范围,促成了有明一代繁荣的香料朝贡贸易。跟随郑和出使西洋的马欢等人著书记载说,郑和船队所到达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东非诸国在历史上均是香料产地,如印尼马鲁古群岛即称香料群岛,索马里素以香料之角著称,西亚、红海、波斯湾一带则是古代闻名于世的盛产香料之地,有的更是某一种香料的特产地。如占城国的伽蓝香(沉香的一种)惟此国一大山出产,天下再无出处;旧港国的金银香,中国与他国皆不出。郑和七次出使西洋,不仅带回了无数的奇珍异宝与各地的特产,而且促成了繁荣的朝贡贸易。沉香、胡椒、蔷薇水等香料是西洋地区的特产,因其朝贡量大、频率高,在朝贡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促使郑和下西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寻找香料来源,郑和下西洋对当时香料朝贡贸易的兴盛功不可没。不过到16世纪前后许多东南亚香料产地相继被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帝国占领,这些殖民帝国用暴力手段禁止他们所占领的地区与中国交往,直接导致了明末香料朝贡贸易的式微,这已是后话。香料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救死扶伤的药物,当时被称为香药。据《太祖实录》卷七九载:洪武六年(1374)二月庚辰,海贾回回献番香阿刺言”(蔷薇露),称此香可以疗人心疫及调粉为妇人容饰。而民间对香料的需求,首先就表现为医药用途。从《明史》记载来看,在永乐年间发生了几次大瘟疫,永乐六年(1409)正月,江西建昌、抚州。福建建宁、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万八千四百余人。八年,登州、宁海诸州县,自正月至六月,疫死者六千余人。邵武比岁大疫,至是年冬,死绝者万二千户。对于流行性瘟疫,有些香料尽管没有根治的功效,但减轻症状的作用还是明显的,由海外香料组成的沉香阿魏丸就是一剂疗效不错的香药。这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药物,难怪郑和在海外用低廉的成本取得的大量胡椒、沉香之类的香料,回国后,价格昂贵得惊人也能卖出。明代各种香料的具体价格不可考据,但从记载详细的胡椒一项即可窥出概貌。《东西洋考》载三佛齐胡椒每百石值金2两;《瀛涯胜览》载苏门答刺国胡椒每官秤100斤值银l 两、柯枝国胡椒官秤400斤值银5两、古里国胡椒每400斤值金200分,但被运到中国后,则以每斤1020两的价格卖出。香料在当时成为价可比金银的硬通货,很多人专门收藏保值,太监钱宁被籍没时,在其家中搜出了胡椒数千石。当时国内对香料的需求还表现在饮食调味方面。《便民图纂》、《竹屿山房杂部》、《遵生八笺》等明代饮食起居类文献多有利用香料进行烹饪增香的记载。《便民图纂》第一次记载了包括大料物法素食中物料法省力物料法一了百当在内的调味香料的调配制作方法,胡椒、良姜、豆蔻、缩砂仁、八角茴香、白檀香、马芹(孜然)、于姜等西洋香料在调配这些物料法的过程中都有所利用,该文献还特别提到使用这些调料出外尤便,甚便行厨,可知香料在当时饮食中的利用已很普遍,对饮食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社会对香料的需求,促使郑和下西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寻找香料来源,郑和下西洋对当时香料朝贡贸易的兴盛功不可没。郑和下西洋,除却带回各国遣往中国的使节以外,还采购大批香料、犀角、象牙、珍宝,换回黄金等贵重金属。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青花瓷器、丝织品出口量的增加,刺激了国内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给国家财政收入以有力的补充。郑和下西洋之后,以政府为主导的朝贡贸易衰落了,海禁政策抬头。僵化的朝贡贸易体系,已不足以应对繁荣昌盛的海外贸易需求了。私人海外贸易却因此受到刺激而繁盛起来了,海外移民的热潮也兴起了。万历时代的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引用嘉靖《广东通志》的话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从这条记载来看,明朝人确实认为16世纪民间海外贸易的繁荣,受惠于永乐初年的遣使四出。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在16世纪到达亚洲,东西方的经济圈就此接轨。一个全球化的贸易时代即将来临。


☯️邱天道研究员如是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在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香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进口货物的大宗。以至于在东西方交汇之处,香料产地婆罗洲、爪哇、新几内亚及苏门答腊被称为是香料群岛。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去了印度的古里,这座城市被称为香料之城,郑和去交换上层贵族要使用的香料。因此,第一次下西洋,郑和凯旋而归,受到英雄般的欢迎。1431119(庚戌年闰腊月初六),郑和最后一次出航 。14057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远航共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过世。郑和船队所到达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东非诸国在历史上均是香料产地,如印尼马鲁古群岛即称香料群岛,索马里素以香料之角著称,西亚、红海、波斯湾一带则是古代闻名于世的盛产香料之地,有的更是某一种香料的特产地。史载:西洋交易,多用广货易回胡椒等物,其贵细者往往满舶,若暹罗(泰国)产苏木、地闷产檀香,其余香货各国皆有之 。郑和远航扩大了香料朝贡贸易的品种,增加了海外香料流入国内的数量,促进了明代用香的普及。香料见证了海上贸易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也见证了和平合作创造地区大发展大繁荣。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丝路香养十七讲》☯️第四讲:通神的香料与欲望创造的历史 


    【<第五节郑和下西洋与明代香料朝贡贸易之繁荣>】明代是继宋代之后又一域外香料朝贡的高峰期,对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郑和出使西洋,在明代香料朝贡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中西政治、文化与经济交流史上不可忽略。宫廷和民间对香料的旺盛需求,以及朝廷四海归顺的政治目的和寻找海外香料,是促成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它使海外国家认识到中国的强盛,促进了中外香料贸易的积极发展。香料朝贡贸易带来的民间香料贸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了宣德化,柔远人,显示国力强盛,巩固其宗主国地位,郑和七次出使西洋,不仅带回了无数的奇珍异宝与各地的特产,而且促成了繁荣的朝贡贸易。沉香、胡椒、蔷薇水等香料是西洋地区的特产,因其朝贡量大、频率高,在朝贡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田汝康《郑和海外航行与胡椒运销》专门探讨了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胡椒贸易,李金明《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研究了明初占城、暹罗等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海上贸易,提到了香料贸易。古代天然香料资源有限,有些甚至非常名贵,是否拥有氤氲的生活氛围,往往是区分皇亲贵族与平民百姓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哪个朝代的宫廷都是用香大户,明宫廷也不例外,其用香的名目与数量甚至过之前代。为了方便香料日常用度的管理,当局在宫中专门设了司香的职位,其官至正七品或正八品,专门负责皇宫祭祀、皇亲贵族出行时的用香。太庙、太医院、御膳房是整个宫180廷中用香最多的地方。据记载,仅太岳、太和山宫观所用的降真诸香,每三年就需7000斤,甚至更多,景泰六年(1456)太医院一次就需香料5170斤。到世宗(1521—1566)初,宫廷就买了沉香、降香、海漆诸香达到十多万斤,但还是不够使用,嘉靖二十九年(1551)六月辛酉,还要求购沉香七千斤、大柱降真香六万斤、沉速香一万二千斤、速香三万斤、海添香一万斤、黄速香三万斤等香品,户部感觉采办困难,请求减量,但皇上不允许,要求按原数购买,不得迟缓。到万历时,酌定供用库各色香品每年以二万斤为率。有时为了某一种香料,朝廷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寻找。龙涎香是一种十分稀有的香料,宫中所用香料中又以龙涎香为最佳,但库藏不多,寻找多年都不可能买到,最后还是使者在海外购到,其价格昂贵惊人。《星槎胜览》载:苏门答刺国的龙涎香官秤一两,用彼国金钱十二个,一斤该金钱一百九十二个,准中国铜钱四万九十文。从多次文献记载也可看出龙涎香的稀有与名贵,嘉靖四十二年四月和八月。福建抚臣两次进献龙涎香只有八两与五两。进献量的单位都是以两来计,恐怕当时全中国的龙涎香也就这么多。为了得到香料,永乐帝还曾命令交趾以苏木、沉、速、安息诸香代租赋。据《星槎胜览》记载:永乐七年,正使太监郑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茎有八九尺长者、八九尺大者六株,香清味远,黑花细纹,其实罕哉!番人张目吐舌,悉皆称赞天兵之神,蛟龙走,兔虎奔也。由此可见,这些深居丛林的番人不知如何利用金银、瓷器、丝绸与茶叶,不懂贸易。采香在他们的领地,郑和不仅推动当地香料经济发展,并最终促进了当时中外香料贸易。西洋香料都是中国不产的名贵之物,郑和用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或银两与他们进行交易,在交易的同时,宣扬了中国强盛的国力,传达了中国皇帝怀柔远人的精神。因仰慕中国强盛,多数国家或地区都愿与中国邦交。为表示诚意,满刺加国王甚至亲自采办方物,挈妻子、带领头目驾船跟随郑和的宝船赴阙进贡;南浮里国王常跟宝船,将降真香等物贡于中国。爪哇、暹罗、旧港等国家或地区的国王或首领将香料等方物差人贡到中国也182是屡见不鲜,为明朝中、后期中外香料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朝贡贸易又是一种贡赐关系的贸易,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明朝廷对进贡方都会给予一定的金钱或其他的物质赏赐作为回报。其实厚往薄来是明王朝的一桩赔本买卖。在胡番之人的概念中,这些赏赐的价值远远超过贡品香料的价值。如此合算的买卖,驱使朝贡方寻找诸如贺寿、贺登基、贺新岁、贺皇子诞生等各种借口朝贡,大量进贡香料。有具体数据记载的如,洪武十一年(1378)彭亨国王的贡物中,有胡椒2000斤、苏木4000斤,及檀、乳、脑诸香药;洪武十五年(1382)爪哇的贡物中,有胡椒75000斤;洪武十六年(1383),占城国王遣臣贡檀香800斤、没药400斤;洪武二十年(1387)真腊贡香料60000斤,暹罗贡有胡椒10000斤、苏木100000斤,帝遣官厚报之;洪武二十三年(1390)暹罗又贡苏木、胡椒、降真等170000斤;嘉靖二十一年(1542)安南进沉香60斤,速香148斤,降真香30根。其他没有具体数据记载的香料朝贡还有很多,进贡频率甚至达到了胡人慕利,往来道路,贡无虚月的地步。无度的回赐消耗了大量国家储备,朝廷不得不多次规定各国朝贡年限与制度。为了便于监督甚至规定了每次朝贡人数与路线,规定:琉球国,其贡二年一期,每船百人,不得越一百五十人,其道由福建达于京师。安南,令申三年一贡,往来必由(广西)凭祥州镇南关;三佛齐,其入贡自广东达于京师。还有其他不少郑和曾经到达的国家也在规定之内。此外,弘治年间(1488—1:500)朝贡香料回赐价格表和大家讲一下,香料数量回赐价值没药一斤五贯,沉香一斤=贯,肉豆蔻一斤五百文,暹罗白豆蔻一斤十贯,豆蔻花一斤五百文,荜澄茄一斤一贯,血竭一斤十五贯,龙涎香一两=贯,苏合油一斤=贯,乳香一斤五贯,速香一斤两贯,丁香一斤一贯,木香一斤=贯,金银香一斤五百文,降真香一斤五百文,黄熟香一斤一贯,安息香一斤五百文,苏木一斤五百文,乌木一斤五百文,紫檀木一斤五百文,檀香十斤银一两,折钱七百文,胡椒一斤=贯。面对满国库的香料,统治者想出了用香料做赐物和俸禄的办法。一方面消耗了这些香料,一方面减少了国库的支出,达到平衡收支的目的。《明宪宗实录》卷八载:天顺八年八月甲辰,赏京卫官军方荣等,胡椒一千二百四十四斤,以造裕陵工完也;《明仁宗实录》卷二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九月乙酉,赐汉王高煦、赵王高燧各胡椒五千斤、苏木五千斤;赐晋王济焙胡椒、苏木各三千斤;《明仁宗洪熙实录》卷二中载:赏旗军校尉将军力士等胡椒一斤苏木二斤,监生生员吏典知印人才天文生医士胡椒一斤,苏木二斤,城厢百姓、僧道、匠人、乐工、厨子等并各衙皂隶膳夫人等胡椒一斤,苏木一斤,甚而外地在京听选及营造的校军并各主府校尉人等各胡椒一斤,苏木二斤,朝贡公差在京的生员吏典胡椒一斤;《武宗实录》卷六载:弘治十八年(1505)冬十月壬戌,赐隶王沉香片、脑木香、檀香诸药,在显示皇恩浩荡的同时,这种以物代钞的赏赐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史载,自永乐二十年(1422)至二十二年(1424),文武官员的俸钞已俱折支胡椒、苏木,规定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五品以上折支十之七,以下则十之六。到宣德九年(1434)又具体规定,京师文武官俸米以胡椒、苏木折钞,胡椒每斤准钞100贯,苏木每斤准钞50贯,南北二京官各于南北京库发给。正统元年(1436)再把配给范围由两京文武官员扩大到包括北直隶卫所官军,甚至广东、广西的部分官员,折俸每岁半支钞,半支胡椒、苏木。这种现象大概持续到因京库椒、木不足才告停止。这种以香料折俸禄的形式,不仅减轻了国库压力,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时的货币贬值,对抑制通货膨胀有所帮助。明代郑和下西洋到过许多前代未知的香料产地,与中国交好的国家比元代更多,运送到中国港口的胡椒等香料的数量成为了一个不可计量的未知数。郑和出使西洋、宣扬德化的同时,通过香料朝贡贸易让域外香料生产地区看到了中国对香料的需求。促使他们纷纷带着香料之类的物产到中国来朝贡贸易。据《西洋朝贡典录》记载,当时外国朝贡的物产中有一半左右是香料,这种繁荣的香料朝贡贸易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当时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范围,香料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到一起。


☯️邱天道研究员如是说:明成祖朱棣夺取中央政权后,多次派郑和出使西洋。元代陈大震、吕桂孙的《(大德)南海志》卷七即指马来半岛东西岸、苏门答腊一带为小西洋;《明史》卷三二三则说‘‘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实际上郑和船队所到的西洋范围远不止这些。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二十八年间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航程一次比一次远,甚至到达非洲东海岸、赤道以南的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可见郑和下西洋比之前代商人走得更远,极大地扩展了明朝海外直接贸易的范围,不仅带回了无数的奇珍异宝与各地的特产,而且扩大了中原与西洋的联系范围,促成了有明一代繁荣的香料朝贡贸易。跟随郑和出使西洋的马欢等人著书记载说,郑和船队所到达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东非诸国在历史上均是香料产地,如印尼马鲁古群岛即称香料群岛,索马里素以香料之角著称,西亚、红海、波斯湾一带则是古代闻名于世的盛产香料之地,有的更是某一种香料的特产地。如占城国的伽蓝香(沉香的一种)惟此国一大山出产,天下再无出处,旧港国的金银香,中国与他国皆不出;柯枝国土无他产,只出胡椒,人多置园圃种椒为业;苏门答刺国胡椒广产。香料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支柱,它们非常欢迎郑和船队到来与之进行贸易。故永乐帝大赍西洋,贸采琛异,命郑和为使,由是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当时明朝在海外进行的香料交易主要以物物交换的形式进行,史载西洋交易,多用广货易回胡椒等物,其贵细者往往满舶,若暹罗产苏木、地闷产檀香,其余香货各国皆有之。西洋诸国对明朝出产的陶瓷、丝绸、钱币等,都极喜爱,郑和利用下西洋之官船,载运这些货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郑和官船又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紧缺的香料、染料、宝石、象牙和珍奇异兽等。这样两头都是低买高卖,获利丰厚。《瀛涯胜览》记载中国宝船到祖法儿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纶丝、瓷器等物;柯枝国名称哲地者,皆是财主,专一收买下宝石珍珠香货之类,候中国宝船或别国番船客人来买。郑和有目的地进行香料朝贡贸易,极大地推动了当地香料经济的发展,扩大了香料朝贡贸易的品种,实现了中国与西洋诸国的物资交流和地域产业经济分工。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郑和的宗教观在其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郑和的一生中曾受到多种宗教思想的影响,他因是回族,故生来便是伊斯兰教信徒,在其以后的航海生涯中又不断的受到道教与佛教的影响,他对多种宗教的崇信,为其艰苦的航海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同时,也为其从事多国外交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因此郑和的宗教观对于郑和的建功立业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此外,郑和下西洋具有伟大的历史价值,不仅可以扬国威、示富强,而且通过贸易与交流,加强了中华民族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他是一位杰出的航海家,也是一位和平使者,通过七下西洋中各种身体力行的事迹表现出他爱国敬业、和平宽容、开放交流、技术精湛、勇于探索、经略海洋的优秀品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


《丝路香养十七讲》☯️第四讲:通神的香料与欲望创造的历史 


    【<第六节解密印度梵天之香代代相传的秘笈>】印度香,在印地语以及其它印度语言中称为agarbattī,印度有着制作香的丰富传统,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5千年前。许多印度香有着独特的香型,而在全球其它国家找不到同种味道。统一制作香的体系最先开始于印度,尽管吠陀梵语文本记载了香的功效、除臭、制造令人愉快的香味。现代制作香的体系有可能是由当时的医药牧师所制定的。因此,现代的制作香与其发源的印度草药体系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宗教文献《吠陀经》中,有记载印度香,这是印度香最古老的资料。在《阿闼婆吠陀》和《梨俱吠陀》也详细记载了印度香。熏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芬芳剂并具有一定的药用性。在《阿育吠陀》的第一段中介绍了印度香的药用功效。因此,大部分香的制造是由僧侣完成的。在早期的印度教中,印度香的特殊治疗功效并入了宗教行为。随着印度教不断成熟起来,佛教也相继建立,印度香成为了佛教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公元200年,一批佛教徒游走至中国,并引进了印度香。印度香种类十分丰富,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种:1⃣️•马沙拉香:马沙拉在印度语中的意思香料混合物当提及咖喱或其他食物时,常常会使用到。是由几种固体香料混合成浆糊状,然后涂抹在竹制的棒上。这些香料通常几乎不含水,所以不易挥发。有很多小分类。2⃣️•杜尔巴:杜尔巴是马沙拉香的子分类。通常包含一些完全和西方的配料不一样的成分,香味很混合。通常燃烧得很慢,有的香味比较甜,有的比较辛辣。加入不易变干的固体的和液体的香料粘合剂,使得香棒的触感 很柔软。3⃣️•占婆:占婆含有一种自然香料,这种香料在印度本地称为halmaddi(哈马迪),这是一种提取自Ailanthus Malabarica(臭椿属)树上灰色半流质的树脂,闻起来很像鸡蛋花。鸡蛋花在印度以占婆花闻名,哈马迪易潮湿,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这让占婆香有种潮湿的感觉。金香木也许是占婆香中最出名的香。此外,印度香是用天然花草精致提炼而成,有提神、醒脑去异味的作用,拿出摆放清香迷人,燃放满屋清香,如同融入花草丛中。印度香一般是花香型,因为印度是热带地,产很多鲜花,香全是用鲜花做成,用印度特殊的技术,纯天然的工,代代相传,几千年至今从未变过,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为神奉献香味,所以称为梵天之香。其特有的天然草本香料,因配方的不同,所表现出的香味均不同。总的特点是有一股不同于国产香型的异域香味,以浓郁为主,香味持久,放入衣橱等处持香力可达几年以上不衰,而国内生产的此类香持久力只达半年左右。所以说纯正的印度香,能清心、静气、养性,采用传统的印度手工制作,香料纯正,香气弥远,可以缓解疲劳,驱除异味,提神醒脑等功能,点燃一支印度香熏香蜡烛,使身心更健康,更浪漫。燃香一柱,在烟霭缭绕中将燃香的意义升华至性命的极点,心香一瓣,邀满十方,一诸佛悉遥闻,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愿一切众生,藉有相之香,入无相心香,返闻自性身香,离一切杂念而符摆脱,才是香印度的极致妙用。


☯️邱天道研究员如是说:印度香指原产于印度的香薰产品,英文直译为:INDIA INCENSE。印度有着制作香的丰富传统,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5千年前。许多印度香有着独特的香型,而在全球其它国家找不到同种味道。统一制作香的体系最先开始于印度,尽管吠陀梵语文本记载了香的功效除臭、制造令人愉快的香味。现代制作香的体系有可能是由当时的医药牧师所制定的。因此,现代的制作香与其发源的印度草药体系有着内在的联系。还要强调一下,自古印度人就相信用纯正的香气可以驱除内心的不好的负面因素,比如生气、贪婪、无知等,相信在家里点燃一根印度香,会带你进入另外一个心境。香气可以使头脑更加清醒,可以缓解气氛。 印度香具有提神醒脑,除异味,防虫(平时可以放在衣柜中);闲时点燃一支,轻松一闻,心情舒畅,调节气分,有益身心。现代的行者,何不妨,品一品您自性中那份心香,在个性的香氛中领略奇怪的异域之旅!


《丝路香养十七讲》☯️第四讲:通神的香料与欲望创造的历史 


    【<第七节在古印度 涂香烧香更普遍>】去过曼谷的人都知道,所见神佛像前无不香烟缭绕。泰国人勤于礼祭,中国游客也都喜欢拜求一番,且不管所跪之四面佛”(Phra Phrom)乃印度教大梵天而非我佛菩萨。泰国人往往点一根蜡烛、一或三支香,同时奉上一朵白莲花或一串鲜花环。中国游客少有入乡随俗,多以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着仪式,一把或多捆香一起点燃,让人联想到烧柴,不知道是觉着一支三支地点颇费功夫,还是认为烧香越多所求越容易应验;更有图省事者连塑料膜带包装纸一起烧,浓烟滚滚,像是焚垃圾。好在泰国不卖高香,否则定有人去烧个碗口粗细、身丈长短的有求必应香。佛教沿袭了印度自古以来的习俗,把香作为供养物品之一,主要用来礼敬佛菩萨,兼祀天神阿罗汉等。广义的香可指各种花果、饮食以及香料产生的烟与气味,可使人陶醉,又颇具神秘性,在各大文明传统的咒祭等仪式中都是不可或缺之物。印度天神系统中的乾达婆又名食香;人死后的中阴身也常被认为以香气为食;唯诸佛菩萨已经证果,不再摄受包括香在内的轮回之食(四食”)而以法喜禅悦为食。所以,佛前烧香并不以供食祭祀为目的。这在佛教初传汉地之时就为人所知,《魏书·释老志》载: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北魏时期编译自西域俗语的《贤愚经》有这么一个故事:古印度放钵国一位长者,幸得婢女识破医师奸计而续命,婢女请求长者与其交通,十月后生下男儿,婢女愿望满足,取儿名富那奇”(意为满愿”)。富那奇才艺智量皆过众人,但因为婢女所生,不能列入子嗣,仍为奴隶。长者死后,正室所生次子欲通过分家将富那奇据为己有后杀之,长子羡那悲心怜悯,选择富那奇作为分家财产而净身出户。富那奇向兄嫂借了家里唯一的五钱,去市场上买了一捆柴——内杂一段牛头旃檀香。其时,王后正得热病,需用牛头旃檀香涂身以治疗,举国寻求不得。富那奇就把香分成十块,其中一块送至王宫,王后摩细涂身即大病痊愈。富那奇得王赏黄金千两。其余九块香也因此即刻售罄。富那奇赚得黄金万两,家产已数倍于长者。随后,有五百商客邀富那奇一同入海採宝,不幸遇摩羯鱼海怪,富那奇虔心祈佛救得众人平安归家。富那奇已然为羡那积累了七世子孙都享用不尽的财富,就说服兄长,带着五百採宝众到舍卫国依佛出家了。一日,富那奇在禅定中以天耳闻见羡那的呼救声——羡那不听富那奇劝告,再次入海採了大量牛头旃檀香,惹怒龙王,危在旦夕。富那奇当即以罗汉神足,化作金翅鸟,吓退了龙王。羡那及众人安全回家。于是,富那奇就教化羡那信佛。两人用纯旃檀木在放钵国为佛盖了一座小堂,羡那问:用什么东西才能请得动大老远的佛来呢?富那奇就带着羡那备齐了各种供养物品,然后手持香炉一起登上高楼,遥望着佛住的祇园精舍,烧香祈祷:唯愿明日,临顾鄙国,开悟愚朦,盲冥众生。祷告完毕,香之烟气就乘着风力一直飘向了祇园,直到佛的头顶结成了香云伞盖。富那奇又带着羡那一起观想用净水给佛洗足,水也乘着虚空如愿洒到了佛足。阿难在祇园看到此景,很是奇怪,就问佛:谁放的烟和水?佛告阿难:是富那奇罗汉比丘,于放钵国,劝兄羡那,请佛及僧,故放烟水,以为信请。次日,十大弟子及各路僧众为先导,佛应请亲临放钵国,为羡那及众人开示说法,举国皆得度脱。从婢女求愿到观想沐足,故事的信息量相当丰富,但自中国至日本的佛教徒却往往将此品的寓意精炼为香为信心之使。这一说法最早见于赞宁(919-1001)撰《大宋僧史略》,又常与《须摩提女经》中世尊告曰:此香是佛使,满富城中须摩提女所请的传说相映衬,成为佛教徒最爱模仿的本缘故事之细节——简单到只需烧香、殊胜到求佛可应!烧香也就从各种供养中突显而出,成为进寺拜佛之首选。遗憾的是,富那奇和须摩提女都没有传授如何烧香的细节,富那奇说烧香归命佛及圣僧,须摩提女则手执香火。仪式操作的不明确似乎会降低佛迹再现的可能性,但从上下文可知烧香只是彼时印度寻常之法:以识别倒卖牛头旃檀香发家致富、又缘採香劫难而教化兄长的富那奇想必是在香炉里焚烧了这种世间最名贵的香。故相比于点烧的手法,贯穿整个富那奇缘品的牛头旃檀这种绝世妙香更值得关注。事实上,在古印度,涂香可能比烧香更普遍,以《大智度论》为信:华非常有,亦速萎烂,利益少故,是故不说。烧香者,寒则所须,热时为患。涂香,寒热通用,寒时杂以沈水,热时杂以栴檀,以涂其身,是故但说涂香。意思是:鲜花蔫得快,香气不宜持久;寒冷处烧香附带有取暖功效,但炎暑时节就不堪其热了;唯有涂香可通用于各时各地。这一说法尤其贴合印度的气候。《大智度论》又将涂香分为两种:一者栴檀木等,摩以涂身;二者种种杂香,捣以为末,以涂其身,及熏衣服,并涂地壁。以香涂身或者衣服、地、壁等,主要是通过清净、装饰自身或周匝来表达恭敬,《贤愚经》中的王后涂以治病则是因为香的药用价值。可能与在家信徒精进修行时需遵守的八关斋戒之不涂饰香鬘有关,佛教徒少有以香涂身或衣服的喜好。供养佛菩萨的涂香主要是以香涂塔上,如慈恩大师(基,632-682)在《说无垢称经疏》中记到:烧香者,沈香之类可烧之。涂香者,摩栴檀香以涂塔上。末香者,以香为末散塔上。华严宗四祖澄观(738-839)在《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引申义解了这三种香:约理者如烧香,谓以智火发挥万行普周遍故。涂香者,以性净水和之饰法身故。末香者,以金刚智碎令无实故,即以智及性净等为生处也。玄奥哲理之味甚浓。密教用香最为讲究,根据修法的种类和次第区别使用各种质材、相状、烟气、香味,同时配合以仪轨与义理,使香之效用更加神奇。可以说香是礼敬、供养佛菩萨的一种重要物品,古时主要有烧、涂、末三种。随着制香技术的不断改进,出现了丸香、练香、香油、香囊、香枕等等形式与用法。现代人最熟悉的线香一词始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一般认为中国人在元代开始使用由多种香料混合而成的新式线香,但很可能直到明朝才得以普及:安南(今越南)向朝廷进贡了黑线香,名士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也出现了京线香聚仙香等词,所载聚仙香的做法类似于今日的竹心香。日本在十七世纪中叶开始按照中国福州传去的制法做线香。而唐宋诗词中多见的一炷香显然不指线香,而是指焚烧一小块香木(多为单一香料),如白居易诗童子装炉火,行添一炷香既可作动词表点燃意,又常借为量词,故亦可用来描述后出的线香,但不宜因线香形似柱状而写成一柱香”——粗大如柱的现代高香另当别论。


☯️邱天道研究员如是说:近年来,不少寺院为了清净道场,在驱逐烧高香之不良风气的同时,提倡三支清香礼敬佛、法、僧三宝,很多时候为了环保与安全并不点燃,所谓心诚则灵。这种形式作为方便法门固然可行,但不烧着就无从谈起香烟之缭绕无际、香味之沁心满界乃至飘渺佛顶结香云,也就无法如富那奇般以香为使传递自己的信念与愿求,实现有求有应。与此同时,牛头旃檀香、沉香等名贵高香”(“高品质高大”)日益绝迹,似乎也影响到了香使的作为,试想佛菩萨会欢喜乌烟瘴气传递的诉求吗?此外,如果不涉及各宗各派的专门法事,寻常的烧香就是简单易行的礼佛仪式——点燃(线香)、祈愿、放进香炉——并无严格的操作规范与要求。日本寺院多烧高品质的细短线香或抹香,每人在佛前点一支或拈一小撮。一位净土宗僧侣朋友曾说:如果觉得所求很多,点一支的时间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诚意与心愿,也可以烧三支甚至更多,但如此就会耽误后面的人。诚意亦是贪心,一缕烟足矣!


《丝路香养十七讲》☯️第四讲:通神的香料与欲望创造的历史 


    【<第四讲编后语:穿越时空千古萦回一缕香>】冉冉烟起,明灭变幻,迂回缭绕,时而澎湃,时而孤绝,时而舞姿曼妙,时而挺拔直上。香,它既是贵族文人雅集的上宾,也是民间百姓的日常;它平凡如空气,却又华丽如珍宝。四季花草的味道,阳光的味道,大海的味道,太阳的味道,雨的味道,这些平淡无奇同时又饱含不可思议力量的味道,常会给予我们久违的安宁与舒展。在中国古代上流社会中,香料常被用来清洁居室、美化环境、烘托气氛。例如,在建造房子的木材中加入香料,或者在涂沫墙壁的粉刷材料中加入香料。在客厅、书斋、卧室、亭阁等处焚香燃烟,更是常见。袅袅的香烟,不仅可以除湿驱虫,还可以提神醒脑,更营造出幽静高雅的气氛,尤其受文人墨客的喜爱,香炉甚至成为文人书斋的必备装饰。明代文人唐伯虎的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晚清重臣曾国藩的焚香细读斜川集,俟火亲烹顾渚茶,正反映了香料在中国古代文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归纳一下香的主要用途有这几个方面!


1•芳香之始: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比较有限,香料种类也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并不广泛,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


2•熏燃之香:中国古代的达官贵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香的妙用,通过熏燃香料来驱逐异味。香大多产于西域诸国,西域离中原路途遥远,同时中原的海外贸易还没有发展起来,宫中仅有的香料都是通过西域诸国的朝贡得来的。唐宋时期,贵族极其讲究,即使不是贵族,也要用香。那时候衣物还有熏香,宋代士大夫,尤其是青年军人、贵公子,出去打猎,衣服不仅要熏,而且要异国明香。一般来说,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熏香更为普遍,原因如周邦彦《满庭芳》里所说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再者南方多瘴疠,用熏香驱邪辟秽去疾的观念非常普遍;还有就是南方多水,多水则蚊虫易于繁殖,熏香是驱除蚊虫的好办法。


3•涂傅之香:此类香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捣碎,罗为末,以生绢袋盛之,浴罢傅身。一种是用来傅面的和粉香。有调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还有利汗红粉香,调粉如肉色,涂身体香肌利汗。一种是香身丸,据载是把香料研成细末,炼蜜成剂,杵千下,丸如弹子大,噙化一丸,便觉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闻得香,又治遍身炽气、恶气及口齿气。中国古代人衡量一个女性脸上最性感的东西,一个是眉毛,一个就是鬓。于是便有了香发木犀香油,亦可为面脂,乌发香油,此油洗发后用最妙。合香泽法,既可润发,又可作唇脂。唐代妇女的化妆品中,已经出现了补鬓油和润面油,蜀地贡给宫中,也用到了乌沉香、白脑香,宫中称锦里油,此后经宦官之手传到民间,富人家大多称之为西蜀油。贵族女子用花蕊研制成的一种黄色香料,涂在额角,以增美观,叫做额黄。


4•计时之香: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燃,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香篆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元代着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唐宋时人点香计时,以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一般成篆文""字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唐白居易《酬梦得见戏长斋》诗"香烟朝烟细,纱灯夕焰明",五代冯延巳《鹊涵枝》里有"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都是讲的这种香印。宋代熙宁年间出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午夜香刻"。这是中国古人的创举,中国人仿佛有无穷的智慧,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计时,用水计时,所以有铜壶滴漏的发明,没有水了,又想起了用香计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还把印香做成各种图形,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或长寿或福庆。


5•医用之香:很多香料是中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用药,很多医书中皆有关于香料的记载。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传尸疰病",即肺结核病。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用"线香"入药。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方法是点灯置桶中,燃香以鼻吸烟咽下。除此之外,还可"内服解药毒,疮即干"。香作为医药之用,有香药、香茶。宋明时出现的流行于民间的香茶可谓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进一步发掘。此外,香也是古代藏书家的所爱。屠隆在《考盘余事书笺》中有这样的记载:藏书于未梅雨之前,晒取极燥,入柜中以纸糊门,外及小缝,令不通风,盖蒸汽自外而入也,纳芸香麝香樟脑可以辟蠹。总之,人们对香的喜好,往往与生俱来。


☯️邱天道研究员如是说:香道,萌芽于远古祭祀之礼,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汉代和香之贵,成熟于盛唐用香之华,普及于两宋燃香之广,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势,衰败于乱世征战之忧,回春于安定和谐之世。具有悠久历史传统文化艺术气息的香道,缘起于中华文化,兴盛于中华文明,影响着东方世界。香道,又是一门关于生活的美学,有关香气的艺术,乃是古代先贤与文人雅士所推崇的生活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在品香过程中,追慕前贤,感悟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品香这一生活艺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在文化内涵、品鉴仪式、用途用法、选料制作等方面自成一道,是为香道。古人有九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皆为修身养性之益事。而今,若能寻一安静之处,摆上一只老式香炉,点上一柱香,静坐,闭目,任香袅袅扑面,缓缓回旋……千种风情、万般意象纷呈眼前,如衔橄榄,其味咀嚼不尽;如聆箫音,余韵悠悠不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来去无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香道,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基于此,可见香道的意义远远超越了芳香养鼻的范畴,而是通过香这个载体来调动灵性,追求人与自然完美统一的文化。


《丝路香养十七讲》☯️第四讲:通神的香料与欲望创造的历史 


<邱天道研究员简介>】邱天道,男,研究员(主任医师执业医师主任药师执业药师)。中国泥灸发明人,药师坛城文化集团创始人,道医之家医疗集团合伙人、中国泥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关评论

图库精选

关于我们 - 邱天道研究员简介 - 联系我们 - 红灸三宝 - 管理登陆 - 饿命灸 - 体质灸 - 中国香灸 - 云健康医疗养生项目